第三十三章 高俅挂帅[第2页/共5页]
本来这些仪仗受赐后,都要藏于大家公宇私室,皆别为堂,号“节堂”,每朔望之次日祭之,号“衙日”。但自从童贯、杨戬等寺人也被封了节度使今后,这些宦官免得些甚么?把这些仪仗摆开了乱花,官家晓得了也不问,是以上行下效以后,处所上的各节度使也猖獗起来,再不把朝廷的威仪当回事,这些仪仗就成了装潢门面的安排,如果不拿出来闲逛两下,都没脸见人了。
宋清反问道:“你们欲如何?”
九节度又是一阵面面相觑,王焕摸索道:“太尉大人,我大宋西兵方败西夏,锐气正盛,能够来讨贼吗?”
高俅得了圣旨,就去开了武库,十万人的甲仗,一朝而备。但九节度上去一检校,坏了,很多盔甲竟然是纸糊的!
这仿佛已经是最好的建议了,宋清只好点头,大小四人往登州去了。一起上宋清几次回顾,一边担忧兵火中的故乡,一边暗祷:“只盼西门四泉再展奇谋奇策,退了高俅这十万雄师方好!”
宋朝的节度使不象唐朝中前期的节度使那样,具有不成一世的实权。自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后,节度使就成了武官的初级虚衔,初级武官拜节度使,称为建节,虽冠以多少州县为节镇,但所冠者从不驻节镇(你想驻朝廷也不给你去),仅是恩数同在朝,用以寄禄,俸禄高于宰相,并赐仪仗,称为旌节。
九节度听了也没体例,只幸亏军用堪舆(舆图)上把手指一寸一寸往东移、往南指——传闻这个州的兵操得好、好象这个县有个巡检有勇力、仿佛这个城里住着个某某某精于兵法……千言万语最后会聚成一句话——请太尉大人决计!
高俅当然明白蔡京这是安插私家,筹办阵前分功,但这关他屁事?以是欣然点头道:“老太师抬饭盒上树——宴枝有礼(言之有理)!”
当然,不成能都是纸糊的,也不成能用软纸来糊,但即便是用厚牛皮纸一层层地卷出盔甲的厚度来,但真上了疆场,了局雨那可就全完了。再说,梁山川泊梁山川泊,既然有个“水”字,弄这些纸盔甲去,那不是拿全军的性命当儿戏吗?
这九员节度使是谁?河南河北节度使王焕、上党太原节度使徐京、京兆弘农节度使王文德、颍州汝南节度使梅展、中山安平节度使伸开、江夏零陵节度使杨温、云中雁门节度使韩存保、陇西汉阳节度使李从吉、琅琊彭城节度使项元镇——这九人提及来都不是正统出身,皆在绿林丛中厮混,厥后机遇偶合,受了招安报命征讨吐蕃,立了无数汗马功绩,这才做到许大官职,却都是精锐英勇,有真才实料的豪杰豪杰。
孔明孔亮也下泪,孔明问道:“四郎不去不成吗?”
看着高俅那成竹在胸的模样,九节度半信半疑地去了。
高俅见十个节度使都来了,心下大喜,便聚齐了世人,开门见山地问道:“各位都是掌内心长毛——兵戈的一把熟行了。这一回出征,带来了多少人马?”
高俅公然有体例,并且他的体例很简朴——他派本身的一个亲信人唤做牛邦喜的,到军中做总军需官,诸兵领盔甲的,都要向他交钱,交够了钱,盔甲就是金属的;没钱,盔甲就是纸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