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章[第4页/共5页]
“那敢情好,今儿个我们可要白吃白喝一顿了。”
周莹这时已复苏过来,周海潮把她抱起来讲:“这娃也过分娇气,一只脚没缠住,就哭个死去活来。”
周胡氏的话让周海潮想起第三次见到西安府知府二令媛时的景象:三原县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,从正月十四到十六的三天里,是一年中最热烈最红火的。在这三天时候里,来自四邻八乡、渭河两岸的老长幼少,把县城挤得水泄不通。同治八年正月十五,那天中午,一行男女拥进三原县城最大的酒家天福楼,酒保见来客不像是渭北人,便上前号召说:“客长,请楼上就坐吧。”那一行男女也不搭话,跟着酒保就上了楼。
周胡氏说的是内心话,因为她平生只守着周莹一个女儿,她想过很多,女儿过门一年便守寡,满是本身想攀附安吴堡家世,重振周门,才惹出的悲多于喜的事,当初如果听信传言,回绝骆荣提亲一事,为女儿招个上门半子,安安生生过日子,咋能引出姑爷一朝死,女儿守空房的悲剧来呢?是我当妈的害了本身的亲骨肉啊!
“你当妈的,先说个准话,我再说不晚。”
西安府知府上任后为交友处所名流商贾,借为母亲做寿之名,邀四邻八县十乡头面人物做客西安府衙,周海潮单身前去西安祝寿时,结识了知府和他的家人。
“奉告王师,筹办上龙凤盘。”周海潮对酒保说,“味儿不要太浓,平淡为好。”
周胡氏这时从书架上取下两本书来,往周海潮面前桌上一放,说:“你还是读书人,连这类事也说不出道道行行来,还算哪号读书人?”
吃不香睡不稳的周胡氏带着两个弟弟和过继给她的儿子,在吴聘百日祭后到了安吴堡。
周胡氏没好气地说:“你说得轻松,你尝尝看?”
周胡氏固然夺目,理财守家是个超卓熟行,只是和女儿比起来,智商倒是相差甚远了。是以,她不但没法猜透女儿的内心天下,更没法弄明白女儿现在想到了哪一小我。
周胡氏自姑爷去世,女儿成为小孀妇那天开端,便堕入悲恨交集的自责自怨中。她含辛茹苦把女儿养大,一向瞻仰女儿有一个抱负的归宿,为此,做主承诺了吴宅的婚约。令她追悔莫及的是对骆荣的轻信,本身嫌贫爱富的贪婪,鬼迷心窍中一步步走进安吴堡设下的骗局,把一个纯真天真、如花似玉、能文能武、善解人意、敬老爱幼、在周遭百里名声极佳的女儿,推动生不如死的囚笼里。
“好娃哩,你若想回孟店村,妈去给吴尉武哥儿几个说。”周胡氏瞅着女儿的脸认当真真地说,“妈不是不明事理的人,十八岁的娃,活守一个摆在供桌上的牌位,是不法嘛!”
“咋不可。”周海潮说,“孟店村好玩着哩,你到处所就晓得了。”
周海潮笑道:“那你说咋办?”
周胡氏抹干脸上的泪水,钻进轿车回了孟店村。
对于母亲,周莹有着说不尽的感激之情。固然母亲为了攀附,把女儿许给了疾病缠身的吴聘,但在她眼里,母亲不但是本身的庇护神,并且是她生命的原动力。如果没有母亲的庇护,明天的她是一个咋样的女人,就很难说了。她永久不能健忘小时候产生过的那件令她刻骨铭心的事。那天,她被一个名叫洪五婆的老女人紧紧夹制住了双腿,一双肉乎乎的小脚被浸泡在一盆煮成褐红色、披发着辛辣气味的铜盆里。她冒死呼号着:“妈……妈……我怕……我不缠脚……”